【原标题】“必须以谦虚的态度正视历史事实”——专访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后人竹上胜利
文/本报记者陈泽安 李光正 郭丹
“不管我的父亲是否参与其中,这(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和人体实验)都是不人道的。”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简称1644部队)成员后代竹上胜利(随母姓)日前在日本长野县驹根市的家中对本报记者说。
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后人竹上胜利接受采访(陈泽安 摄)
竹上胜利现年77岁,他的父亲宫下利市曾是1644部队成员。该部队对外称为“中支那防疫给水部”,驻地设在南京。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发动细菌战、进行人体实验,犯下反人类的滔天罪行。
近日,记载着部队成员姓名、出生日期、户籍、住址、兵种等信息的档案文件“1644部队留守名簿”被公布,为侵华日军开展细菌战增添新证。在这份留守名簿公开的背后,是竹上胜利和其他几名日本学者一直调查该部队真相的不懈努力。
展开剩余85%意外发现重要史料
七八年前,竹上在改造家里仓库时偶然发现父亲遗留的照片集和资料。照片中的宫下身着军装,有的照片中还出现“中支那防疫给水部”的名称。竹上曾读过日本作家森村诚一撰写的关于日本细菌战部队的纪实作品《恶魔的饱食》,并从中了解到名为“防疫给水部”的部队实际上可能涉及细菌战。竹上怀疑自己的父亲直接隶属于1644部队,并担心父亲参与过细菌战相关任务,于是开始调查,希望还原父亲在中国的经历,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竹上向记者展示了父亲留下的相册。记者看到,相册集纳了抗日战争时期以佐藤大雄为部队长的侵华日军“第4防疫给水部”的在华照片。照片中有佐藤及部队成员的肖像照、部队合影,还有该部队进行野外净水作业的情景照,包括水源侦察、水质检验、滤水、搬水、对传染病发生地进行消毒等场景。
“这些照片应该都是由随军摄影师或战地记者等专业人士拍摄的,因为拍摄的照片即使放大后看起来依然很清晰,所以应该是专业人士用相当不错的相机拍摄的。”竹上说。
曾研究过这些照片的日本细菌战研究学者、福岛县立医科大学副教授末永惠子说,这些照片反映了侵华日军进行武汉会战时的行军路线。她说,武汉会战后,这支防疫给水部队在武汉停留了很长时间,照片清晰地展现了他们在武汉周边的行动。
长期从事日本近现代史和日军侵华史研究的日本学者松野诚也同样研究和鉴定过这些照片。他说:“像这样记录前线防疫给水活动的照片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具有极高价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亚洲多地设有多支细菌战部队,据专家介绍,包括驻扎在哈尔滨的731部队、驻扎在长春的100部队、驻扎在北京的1855部队、驻扎在南京的1644部队、驻扎在广州的“波字8604部队”、驻扎在新加坡的“冈字9420部队”。
“日军细菌战部队对外公布的官方职责是防治传染病和为前线作战的士兵提供安全饮用水。然而,隐藏的秘密是,他们实际上是细菌战部队。这些部队不仅开展防疫和供水活动,还进行了细菌武器研发,具有双重职能。”松野说。
调查过程困难重重
根据竹上整理的其父亲的军队履历,1930年,21岁的宫下应征入伍,作为二等看护兵加入步兵联队,并来到中国东北执行任务;1938年编入“第4防疫给水部”,参加了武汉会战和湘赣会战等;1941年,宫下调入“中支那防疫给水部”,此后他又参加了侵华日军在华实施细菌战的浙赣会战和常德会战;1945年,宫下晋升为中尉;1946年7月,宫下回到日本,随后在保健所工作。
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贾浩成 摄)
宫下几乎没有向家人提起过从军经历。在竹上的记忆中,父亲性格稳重、平和,完全不像当过兵的人。“我从小就很顽皮、爱惹麻烦,但父亲从未打过我。”竹上说。
宫下在军中究竟从事什么工作?为何没有学历的宫下能从二等兵一路晋升至中尉?种种问题困扰着竹上。
“我记得他(宫下)曾夸耀说普通士兵能晋升到中尉军衔并不容易。”竹上说,“一般来说,在战争期间,如果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军衔就可能得到提升,比如杀了很多人这样的‘功绩’。所以,我有点担心他(宫下)可能做过非常恶劣的事。”
然而,调查过程并不容易。由于细菌战部队属于日军的秘密部队,并且日本在战败时将大量资料销毁,因此有关“防疫给水部”的资料尤为稀少。“‘中支那防疫给水部’的资料真的找不到。我甚至连该去哪里找都不知道。”竹上说。
事实上,关于1644部队的资料并非没有。该部队留守名簿就秘藏于日本厚生劳动省,只是长期未予公开。
在竹上不懈的努力下,2021年,他终于通过长野县政府收到厚生劳动省发来的关于其父从军履历的四张复印纸。两张是印有“1644部队留守名簿”的封皮,另外两张则是清晰地盖着厚生劳动省印章、记录其父从军履历的两行信息。
“虽然只有两行,而且登记时还把我父亲的名字错写成了‘宫下利一’,但无论家庭住址还是出生日期都没错,确实是我父亲。”竹上指着姓名一栏说,“更重要的是,这几页封皮复印件,让我知道了厚生劳动省还存有完整版的‘1644部队留守名簿’。”
拿着封皮证据,竹上向厚生劳动省申请查阅完整版留守名簿,但厚生劳动省一直以保护隐私为由予以拒绝。
“虽然官方没有作出说明,但从我读到的内容来看,我认为他们(侵华日军)很可能进行了细菌战和人体实验。”竹上说,“这是完全违反人道的,应该反省。”
真相终被揭开一角
除了竹上,日本还有一些学者也一直围绕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展开调查和研究。
据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介绍,西山等学者在2019年便已获悉“1644部队留守名簿”被藏于日本厚生劳动省。同年12月,西山等人向厚生劳动省提出公开留守名簿的请求,但厚生劳动省决定只公开留守名簿的封面。2020年,西山等人向日本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审查会提交申请,请求撤销厚生劳动省作出的只公开留守名簿部分内容的决定,但该请求遭到驳回。
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贾浩成 摄)
后来,竹上找到西山等人,多人联合,一起不断向政府申请公开留守名簿,终于促使厚生劳动省于2024年将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移交至日本国立公文书馆。
今年5月14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向媒体展示了包括“1644部队留守名簿”在内的多份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相关资料。
西山表示,名簿的公开意味着否认这些部队存在的说法不再成立,并且今后可以通过名簿追踪到更多部队成员,或许能发掘到新的证词,进一步揭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网络。
末永说:“这份留守名簿的公开很有意义。此前,我们对1644部队具体开展了哪些行动知之甚少。现在,名簿公开后将为我们提供线索,比如人员姓名,由此可以调查其成员具体都做了什么。”
尽管整份留守名簿得以公开,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查证。记者看到,留守名簿上记载的“中支那防疫给水部”番号为“登字1644部队”,而此前人们常称之为“荣字1644部队”。竹上说,该部队曾使用多个名称和番号,可能是后来由“荣”字改为了“登”字,但至于为什么修改,还需再进行研究。
从发现父亲遗物,到见到“1644部队留守名簿”实物,七八年过去了,这段“被湮没的”历史,终于被揭开了一角。“虽然我还不知道‘登’字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父亲在这个部队中具体从事什么工作,但希望能通过名簿的公布推动相关研究取得进展,而我也会为了揭秘真相,继续调查。”竹上说。
6月下旬,竹上胜利来到南京,将一批史料捐献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包括1644部队留守名簿、158兵站医院留守名簿、宫下利市兵籍簿的复制件,以及侵华日军行军影像集影印件等。
“我不是一个学院派的研究者,只想揭开1644部队的真面目,弄清我父亲究竟在中国干了什么。”竹上说。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7月10日第8版
编辑 范蕾
发布于:北京市怎么配资炒股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